这是2018年12月30日拍摄的青海湖(无人机拍摄)。冬日里的青海湖,结冰的湖面犹如一面银色镜子,在纯净的蓝天、洁白的雪山和赭石色枯草的映衬下,形成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记者吴刚摄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青海发展的最大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坚决扛起青海生态环境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举全省之力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奋力开创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省委书记王建军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2018年,青海以中央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总目标为引领,注重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明晰实现路径,加快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
这一年,被称为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科学规划,生态建设抓源头如一粒耕耘在沃土里的种子,有力萌芽向上而生。
三年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一曲集结号,吹响了高原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序曲;三年后,这一序曲在青海大地上收获硕果。而伴随着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正式印发,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建设迈着铿锵的步伐,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到《规划》实施,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始终并将一直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的时代“最强音”。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国家公园在保护管理层面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局面,编制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十分必要。作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规划,总体目标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满足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公园科学管理体系形成,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进而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如何完善国家公园体制,科学施策、精准发力至关重要。
为此,一年来,我省以高站位把握、高起点统筹、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坚持遵循依法、绿色、全民、智慧、和谐、科学、开放、文化、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政策、制度、标准、生态保护、机构运行、人力资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撑等体系,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九龙治水”局面,取得了实实在在、有目共睹的成效和突破性进展。先后制定印发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预算管理、项目投资、社会捐赠、志愿者管理、访客管理、国际合作交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功能分区管控办法等11个管理办法。
三江源生态环境治理向科学化、制度化、体系化不断迈进。开展了代号为“三江源碧水行动”、“绿剑3号”、“绿剑4号”等专项行动和常规巡护执法行动。
同时,扎实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核查环保部遥感监测人为活动点位2282处,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417处。
全面落实园区河长制,积极推进园区河流保护管理。得益于国家公园的建设和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启动。
如今,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印发,《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审查,《青海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于2019年2月1日起施行,首个国家公园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正在用实际行动留住蓝天绿水和青山。严密保护,一体推进靓高原以牺牲规模工业产值170亿元的代价,将436公顷工业用地变“废”为“景”——2018年,西宁市举全市之力建设首个西北地区国际园林博览园,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园林播种未来新城”为主题,努力打造又一处永久性的绿色生态屏障。牺牲规模工业产值,关停并转一批高污染企业,走出环境提升和产业转型的新路。西宁市园博园项目的建设,不仅成为幸福西宁绿色发展的典型缩影,更是大美青海生态立省的真实写照。
无独有偶。2018年国庆长假,省会西宁碧空如洗。
位于城郊的北川河湿地公园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草木葱郁。就着一条长木凳,市民杨庆和家人共享秋日暖阳。“变化真是不可思议。”让杨庆感到惊讶的是,这一带原来是垃圾重灾区,转眼却成了风景优美的生态公园。
如今,从湟水谷地到三江河畔,从大江大河到内陆河岸,一个个湖泊、一条条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隆务河千百年来守护着沿岸的每一个村庄。过去村民图方便就把垃圾倒在河岸边。
现在有专人定期收垃圾,垃圾河变成了清水河。”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乡年都乎村村民东周说的专人就是河长。这是建设和管护双管齐下,严密保护,一体推进的现实表现。
目前,全省已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体系,全省5925名河长巡河超过10万人次。此外,不断涌现出的“牧民河长”“企业河长”,协力打通河长制“最后一公里”。
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隆宝镇牧民老松它开是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管护员。老松它开说,现在的隆宝,鸟类种群数量由原先的61种增加到84种,斑头雁从原来的几百只达到1万余只。
目前,全省和老松它开一样的生态管护员有1.6万人,这支生态环保铁军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立下了汗马功劳。2018年12月7日上午,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境内的哈尔盖草原,十几只普氏原羚正在悠闲地吃着草,远处连绵的山脉白雪皑皑。与此同时,距哈尔盖158公里的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内,一群赤麻鸭正在湟水河畔或追逐戏水,或四处觅食……这一个个镜头,来自“青海生态之窗”实时监测。
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扎陵湖、鄂陵湖以及玉树市当代山……自“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系统运行以来,监测点位已覆盖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河湟谷地五大生态板块的35个监测点位,预计2019年将达到70个。今天我们看到,一项项行之有效的生态举措在青海全面推进;从一个个变化、一组组成绩审视今日青海,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努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实施的行动正在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战略、首要责任和紧迫任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开放性、主动性、创造性……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的目标正在不断与现实拉近。
强化治理,直面问题成合力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0.2%;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在94%以上;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蓝天白云成为青海人最为炫耀的“砝码”。然而,中央环保督察组的情况反馈,直指青海存在对生态优先的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和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等问题。面对问题,省委省政府举一反三,压实责任。
省委召开整改动员部署会,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形成任务清单,责任分工。省委书记王建军指出,要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实的举措、最快的行动、最好的成效,确保各项整改任务落深落实落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绝非一蹴而就。
全省共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655蒸吨、完成任务的91%;城镇新增天然气用户4.82万户、管网1170公里,玛多县城“煤改电”全面完成;27个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完成19个;全面开展重点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对西宁市26处轻度黑臭水体采取“截、整、维”措施进行分类治理,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2018年底,三江源地区所有镇村、定居社区将形成稳定运行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理体系,届时,历时4年的三江源“清洁工程”将实现全覆盖。成效有目共睹,折射出的是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美丽家园坚定不移的行动。实施三江源及环青海湖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866.67公顷。
依托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对祁连山地区53处废弃矿山进行恢复治理。重点开展一系列三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探索适合三江源地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建成垃圾填埋场22座、生活污水处理厂21座。
年保玉则、青海湖鸟岛景区和沙岛景区的关停,令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实施500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6个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沿湟流域18个城镇周边村庄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制定“厕所革命”三年行动方案和农牧区公共厕所建设标准,安排实施560座公厕建设项目;353家规模养殖场关停拆转231家,回收农田残膜8410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走向长效化管理,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
打好碧水保卫战,打好净土保卫战,打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打好三江源头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一年来,我省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不懈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由此可见,面对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又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举足轻重的青海,只有自身加强努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治理,形成合力,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变好。为此,我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以生态保护优先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加快绿色发展,完善绿色制度,狠抓绿色工程。深化空间规划体制改革,抓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推进三江源二期、环青海湖二期、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新增营造林26.67万公顷……让一脉清水永远流淌下去,是我们每一个青海人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今日之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声音”铿锵有力,高原群众正在用实际行动护佑着青海生态环境,谱写着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华章”。
(记者林玟均)。
本文来源: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首页-www.daguanwang.com